分析| 42家本土紡織制造龍頭前三季度業績知多少
隨著新年度棉花陸續上市,棉花價格再度呈現波動,與此前的價格暴漲形成對比,國慶假期后棉花價格出現下跌。而隨著國慶假期結束以來,棉價便從近18000元/噸的位置連續下行,在同比減產的背景下,往年軋花廠“搶收”現象助推棉價上行的戲碼并未如期上演,棉價反而在新棉上市之際迅速回落,半個月跌了超1500元/噸。
以棉花期貨為例,10月當月跌幅達10.87%。相較于往年10月份走勢,今年棉花期貨月度跌幅最大。截至11月1日,棉花主力2401合約暫時報收于15665元/噸,跌幅0.82%。
業內人士表示,目前新棉成本與盤面持續倒掛,新棉銷售面臨較大壓力,下游市場消費疲軟,基本面弱勢運行格局明顯,市場悲觀情緒蔓延,加之外圍市場存在潛在變數,上行壓力仍存。總體來看,預計短期國內棉價仍維持偏弱走勢。
而觀察2023年前三季度紡織制造領域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也不難發現,部分紡織企業、特別是棉紡企業經營慘淡,凈利潤持續下滑的比比皆是。
據監測數據顯示,2023年上半年,在港上市的10家紡織制造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21.93億元,低于上年度的427.13億元,合計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-10.11億元,上年同期則為16.29億元;2023年前三季度,A股上市的32家紡織制造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714.93億元,與上年同期的768.20億元相比減少53.27億元,合計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37.50億元,與上年同期的42.84億元相比減少5.34億元。
太平洋證券分析師郭彬表示,紡服制造板塊分散度較高,從紗線、印染、輔料至成衣,各細分龍頭主要專注于產業鏈上的單個或少數環節,體量一般不大,但是紡織服裝制造企業成本中的原材料占比一般較高,因原材料價格的波動,而具有一定的周期屬性,此類公司成長多由訂單和擴產驅動,通過持續擴產,產品品類及客戶資源等多維度的持續升級與拓寬,而構建長期壁壘;成衣制造行業有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,已經出現大體量的公司;以出口為主,訂單受海外消費和頭部客戶的訂單份額影響。
郭彬介紹,海外品牌在2022年下半年以來處于主動去庫狀態,紡織制造企業在進入2023年后受到品牌去庫存和海外需求疲軟的影響,訂單數量大幅縮減,收入業績均承壓,基本面位于相對底部。從2023年下半年看,海外品牌去庫存的節奏不同,其中Deckers在0331時庫存已經達到較低水平;Puma的去庫存進度也超出管理層預期,國際品牌去庫存態勢良好,對應制造商的訂單進一步環比改善,補單帶來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對業績端有正向影響。
短期來看,二季度在高基數下影響業績表現,人民幣大幅貶值有望緩沖利潤降幅;下半年預計在低基數+下游需求企穩推動下迎來訂單改善,預計2023年全年前低后高;中長期來看,制造業向頭部集中的趨勢不變,成熟的客戶合作/拓展模式、產能擴張、規模效應下持續提效的頭部企業有望進一步獲得份額提升。
業內人士也認為,考慮到海外通脹持續回落,內需穩步回升,下游品牌端庫存去化將迎來拐點,部分在產能、交貨期、研發設計等方面優勢穩固的紡織制造龍頭的市占率有望進一步提升。
資訊來源:第一紡織網